2025-03-07 由北京医大中西医结合医院发布
每年2月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
今年2月28日是第18个"国际罕见病日"
今年的主题是“不止罕见”
(More than you can imagine)
让我们一起学习相关知识
旨在进一步提高大众对罕见病的关注和认知
推进罕见病科普宣教
促进罕见遗传病的筛查、诊断及预防
提高生存质量
《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》将罕见病定义为:新生儿发病率小于1/万、患病率小于1/万、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。全球目前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,全球罕见病患者已超过3亿,其中我国有近2000万患者与罕见病作斗争。正是因为它们的稀有罕见、种类繁多、散落在各个疾病系统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,导致罕见病诊断难、治疗难,药物可及性程度低。罕见病是人类疾病的缩影,随着人类对疾病研究的深入,越来越多的罕见病被发现和认识。
这些疾病大多是慢性且严重的,常常危及生命,像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(渐冻人)、神经纤维瘤、先天性巨痔症(浑身长毛的毛孩)、独特类型的血友病、杜氏肌营养不良、普拉德-威利综合征(小胖威利综合征)、天使综合征(Angelman综合征)、地中海贫血症等都属于罕见病范畴。它们不仅种类繁杂,还往往累及多个器官系统,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挑战。
约80%的罕见病是由于遗传缺陷引起的,其他原因有:感染、过敏性反应、免疫异常等。
约50%的罕见病在出生时或者儿童期即可发病;约30%于5岁前死亡;常累及人体多器官、多系统,呈慢性、进行性发展,多为终身疾患,严重者可危及生命。
中国于2018年6月和2021年9月分别发布了两批罕见病目录。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包含了121个疾病,而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则新增了86种罕见病,使得中国公布的罕见病目录疾病总数达到了207种。
每个人都平均携带3个致病基因突变,一旦父母双方拥有相同的缺陷基因,就有可能生下有罕见病的宝宝。罕见病离你我并不遥远,只要有生命的传承,就有发生罕见病的可能。关注罕见病,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。
虽然单个罕见病的发病率低,但是种类多,目前已超过7000种,罕见病多为慢性、严重性疾病,常常危及生命。面对罕见病,我们应该积极落实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政策。
一级预防:即婚前孕前预防
通过遗传学咨询和筛查,可以了解夫妻双方是否携带相同的缺陷基因,从而评估子女罹患罕见病的风险
二级预防:即孕期的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
主要通过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在孕期发现罕见病,主要针对高危人群的预防,即夫妻之前生育过患有罕见病的儿童,或者家族成员中有患罕见病,通过产前诊断判断胎儿是否患病,预防罕见病患儿出生。
三级预防:即新生儿进行筛查
通过对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,在孩子发病之前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,加强终生随访管理、药物控制。比如某些罕见病在发病之前药物控制效果非常好,那么孩子很可能像普通人一样健康成长。
声明: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,用于科普宣传,侵删